首页 | 中心简介 | 关于我们 | 学术研究 | 人文影像库 | 名师工作室 | 党史学习教育 | 联系我们 
站内搜索:
 今天是:
当前位置: 没有给当前位置指定栏目ID
张铭心教授于普洱学院图书馆报告厅作题为“中国中古时期汉文化的地域传播——以墓志文化源流为线索”的讲座
2020-11-05 10:00     (点击: )


2020114日下午2:304:30,中央民族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、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学专家委员会委员——张铭心教授于普洱学院图书馆报告厅作题为“中国中古时期汉文化的地域传播——以墓志文化源流为线索”的讲座。

此次讲座由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莲教授主持,师生济济一堂,兴致盎然。

  

张铭心教授首先对何为“墓志”进行了简要的介绍。张教授谈到,墓志是北方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丧葬器物,“墓志”一词虽出现于南北朝时期,但最早发现于东汉山东地界。从东汉山东、西晋洛阳、五凉武威、北魏平城的碑形墓志到高昌、东晋建康、南朝健康、北魏洛阳的方形墓志的更替和变换中,可以看出墓志随着朝代更替传到西晋洛阳,由洛阳分东西方向分别传至东晋南朝的健康和十六国时期五凉武威,再由武威传至高昌国与北魏平城,最后从北方的平城、东边健康再传回洛阳,墓志的轮回流转实际体现的是中古王朝“分久必合合久必分”的历史特点。

张铭心教授谈到,从西晋到南北朝,“八王之乱”和“永嘉之乱”后,中原世家大族分三个方向逃离中原:江南的健康、西北河西流域和东北地域。世家大族分散至四方,墓志流转过程既体现了他们向往回归中原地界的心,也体现了因在地环境的不同导致墓志形状的地方化的特质。比如从西晋洛阳到东晋健康,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分裂过程,墓志从碑形转向方形,这是因为南迁世家大族假葬从简;从十六国的圆首碑形墓表向高昌国的方形墓表的转变,并非因为东晋方形墓志的简单化,而是因为高昌国的地理环境气候无法保存石碑,因而采用陶土烧制方形碑形方式,节省时间和精力成本,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地方化。

最后张铭心教授总结到,此次讲座旨在以墓志源流为线索,探讨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化的分和的问题,虽然史学界对此在不同的角度多有探讨,但此处以墓志为线索列举的汉文化合流,是南朝融合北朝的合流,它表达的是中原王朝政治中心在北不在南,这种合流的复杂性不应被忽略。

张教授结束讲解后,在场老师与学生和张教授展开了交流互动,张教授一一回应,耐心解答,讲座在讨论声与掌声中完美地拉下了帷幕。

  

 

撰稿人 王明蕾

审稿人  

关闭窗口
 
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

普洱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版权所有